您好,欢迎光临! 推荐您使用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站。

《小城春秋》书评

在一位前辈的指引下,我翻开一本叫做《小城春秋》的小说,作者高云览,初版大约是1962年,不过我看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的版本。老实说,对于那个时期出版的小说,我基本上没什么好感,最特别的例子,如《欧阳海之歌》。就好像是曾经火的不得了,以作者的口气已经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样子,当我看到金敬迈在凤凰卫视大谈成书出版的前前后后,以及自己因为这部小说所受到的迫害时,就决定找来看看。那时候,我应该还处于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,或许是没什么鉴赏力,或许还不够耐性,书本翻开两页还不到,就没有兴致再看下去……

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?发行的叫做什么小说?从事的都是些什么写作?

少一些牢骚,多一点包容,原谅整个时代的幼稚,唯有如此,后辈们也许会“体谅”我们的今天。今天,作为一个曾经写过小说的人,我想谈谈自己对《小城春秋》的一点看法。

《小城春秋》的故事,来源于1930年5月发生在厦门的一次大劫狱事件,只不过高云览将时代背景挪移到了一九三六年。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,纪实小说改变时间,肯定是为了避讳什么事情,要不然,拿着现成的秘密材料,绝好的创作条件,没有可能“大动干戈”地劳神费脑一番的。高云览自己本身就没有参与那次大劫狱,而那个年代早已远去,期间发生的太多太多可以令人感动敬仰,或者唾弃鄙夷的事迹,从一九五二年开始,一直到一九五六年临终前,先后六次更改……“阿英同志过去对我工作的鼓舞和批评,这一点,我必须如实地指出。”

呵呵!小说就好比是一个写作者自己的孩子,如果一个人对你生的孩子不满意,她有理由指指点点,但是绝对没有权利给你“塞”回去,重新再“生”一次,一定要是她所满意的“漂亮宝宝”……这无疑是让人为难的。还好,写作只不过是写作,和生小孩还是不同的,这个可以改。而且是以“大刀阔斧的勇气和决心”最后“改得几乎面目全非了”(张楚琨对《小城春秋》所写的再版序文评语)。

还是看看这个“乖孩子”吧!

主人公何剑平的老爸因为两族械斗而死,为报父仇跟着叔叔来到厦门。他最后原谅了他的杀父仇人,而且还和仇人的孩子成了同志,带着“对明天的信念,对革命必胜的信念,把革命儿女联结为一个不可战胜的集体。”最后“在党的教育下……”反正张楚琨总结的很好,连我都“佩服”了。

也就是说,小说其实是围绕着某个主义展开的精神教育,讴歌一些光荣梦想的了不起。如果,读者的感觉因此而“伟大”了起来,我想,他是走进了“监牢”里面,享受到了视觉和心理“盛宴”。

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,灌输的观点已经不能再左右“科学发展观”之下的价值观。那么,两厢对比,我看到了什么呢?

围绕着每个人的生活,无非是些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纵横关系,除此之外的工作和理想,便是人生的全部,如果从此着手,来剖析人物的命运,可能更“客观”一些。

关于亲情。何剑平的父母死了,是一个孤儿,跟着发下毒誓(皇天在上,我要不杀了李木,为二哥报仇,雷劈了我……)为兄报仇的叔叔追寻仇人的足迹,来到了厦门,住在大哥何大田家中。也就是说,何剑平在厦门的日子,除了坐牢,就是住在他忠厚老实的大伯家里。无论如何的兵荒马乱,大伯家的生活虽然困苦一些,但也算安宁,似乎并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“概念”。必须搞懂的一点,何大田一个做漆画的散工,居然供着二弟的儿子(何剑平)读了几天书,最终能够做一个“教书”先生为职业谋生活,可以想见:那个时代,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。

他三叔何大雷好像就不一样,除了报仇,还想着如何出人头地。和公安局长、同善堂董事长平起平坐,与侦探长做“把兄”,而且拿了洋护照(大日本籍民何大雷)整天穿着哔叽西装做进出口贸易的他,最后还是“吓死”了仇人,算是了愿。他自己死在了老板所雇佣的杀手手里,杀手被老板灭口,而老板又被何大雷的情妇(一个赎身的歌女)用菜刀砍死,算是真正地报了仇,歌女自己“吞烟”身亡。

一个有情有义的窑姐,远比当今名正言顺的干女儿或者二奶要名烈得多,那些被“被窝里的风暴”搞晕了头的政府官员由此应该得到反思,究竟是自己遇人不淑,还是缺乏一双慧眼辨识:值不值得“包养”她们;一个在同学眼里是“五柳先生”的木屐兵,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伯伯家靠着自己不断地努力和敢作敢为的拼搏,不但是以教书育人来安身立命,而且最后成了“焦点人物”,不能不说,那是一个凭能力“有出息”的时代,比起当下考入国家最高级别的学府而找不到前途出路的“天之骄子”要幸运许多……

再说友情。如果抛开“同志”关系,我还真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有什么令人“骄傲”之处。最先引出各个人物关系的情节,是从《志士千秋》的节目开始的,何剑平因此而认识了吴坚、赵雄和吴七,见识了歹狗宋金鳄。这样,后面的情节,就很容易展开了。

何剑平的理论是跟吴坚学习的,化解仇恨和最后成为生死逆交,也是杀父仇人的儿子的李悦也是在吴坚的坚持下促成的。吴坚注定了是一个不平凡的领导者,他不但善于引导热血青年,而且能够把民间的“山地好汉”吴七调理得服服帖帖,还和自己曾经的拜把兄弟,如今立场不同的赵雄在明争暗斗之间大显身手。也就是说,缺乏吴坚这样的人物,整个厦门的“正义之士”似乎都成了乌合之众一样各自谋算的一盘散沙。

同吴坚相似的人物,还有一个后来才出场的四敏。这个以邓鲁化名专门写时事评论很厉害的人物,从一出场就注定了是个悲剧角色。他谦虚和蔼、待人宽厚,连小动物也很特别的喜欢他,所以他就有了“温情主义”的缺陷,以至于最后犯下引起整个“地下党”被他所宽容的“堕落分子”周森所出卖。他老婆死了,自己也死了,也许他们的孩子——苓儿,最后能够活下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:周森,也是地下党。

如果说李悦的工作一直做得不错,那只能说明他伪装得非常成功。这个“土包子样儿”的男人娶了一个“长得又高又丑,像男子……脾气又大,说话老像跟人吵架”的女人做老婆,就是他们的女儿小季子死了,也只是不动声色地用木板钉个“箱子”扛出去埋掉。不同的是,他在自家的床下做了一间地下室,印刷反政府宣传品,非常有毅力。最后,也是在他一手策划下,大劫狱才如此顺利的得以实施。

吴七,魁梧有力讲义气,算是一条汉子。可惜,因为“立场”视角不同,他的形象成为莽汉。和他一样,被略带“色彩”描写的还有刘眉。可以说,整部小说,出场不多,却刻画得最生动的角色,就是刘眉。他家庭出身不错,修养也很好,拿现在的话说,就是标准的“富二代”,而且还具有“艺术”造诣的公子哥儿。只可惜,那个时代的人好像不稀罕这些,所以得不到美女们的亲睐……

真正的反面角色其实是赵雄,一个据说黄埔军校毕业的男人,一个曾经演过“文明戏”的文艺青年,一个为了女人预设计谋害死自己拜把兄弟的大哥,一个在爬上位前毒死自己上司的成功人士,一个喜欢花天酒地寻欢问柳厌弃了老婆而将她毒死的坏人。也许他生错了年代,因为他的信条:“再没有比软心肠更愚蠢的了。只要你需要,即使割一个人的脑袋去换一支香烟也用不到犹豫。”放在现在,岂不是最好的“成功学”原理?依照他的地位,典型的白手起家“成功人士”啊!

至于那个狗腿子一样的人物,稽查大队长宋金鳄,不管在那个时代都很多,常见到你我的身边也不会缺少这样的典型,都懒得去描绘。

关于爱情,甚至还是一段朦胧迷糊的三角恋,在这样的小说中,也算是亮点。

何剑平,四敏与丁秀苇之间的误会和“推让”,让人不禁觉得情感纯洁了起来。也许,只有安排四敏死去,才能显示出同志们的伟大和坚贞来……吴坚,赵雄与林书茵,以及她的姐姐林书月之间的情感,才最真实。

赵雄是林书茵的姐夫,也是毒死她姐姐的凶手。林书月本来深爱着陈晓,也就是赵雄的拜把老二陈晓的未婚妻,当陈晓托付赵雄在回家的船上照顾林书月的时候,赵雄强奸了她。就这样,林书月的选择是嫁给赵雄,远离陈晓,她的理由也许是自己已经不是清白之躯了……同时,陈晓被赵雄使用手段被捕入狱,冤死牢中,到最后赵雄还毒死了他怀孕的妻子林书月。发生这些,林家的人不知道,好像也没有怀疑,所以林书茵会进入赵雄的“机关单位”里做文书工作。由于林书茵的美貌,赵雄几乎要霸王硬上弓了,如果不是期望利用她来达到自己拉拢劝降吴坚的话……

如果,这本小说不被某些人指导,或者说审查的话,将会是什么样子的?也许,初稿和第二稿会比目前的版本更精彩!

由于《小城春秋》是根据事实改变,人物和故事都有原型,构架起来相对容易,但是立场和原则性处理起来就变得非常困难。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,现实远远比小说精彩,如何提炼升华,才是作者所要下功夫的地方。生活中千丝万缕纠结在一起的人物关系,有时候会导致事件当中分不出绝对“究竟”的对错与善恶来,所以小说才会比现实生活显得“好看”很多,这是缘于人为地预设了立场和观点,爱憎分明的表达使旁观者有畅快淋漓的美感。

假如,小说中的主人公,都是为了自身的明天而奋斗,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抗争,那该如何去落笔描绘?是不是都将要被还原成赵雄那样的人物?显然,作者不会这样做。其实,每个作家都不会这样做;就是现实生活最后的结局,也不会这样答应的。如果,将你身边的人物曲线拉长,你会发现善始善终的人都会拥有一个美满如意的人生,而流氓恶棍们最多只是昙花一现的欢畅,风光过后才是失落悲哀的结局……生活,实际上是公平的,它并没有偏向任何人。

那么,我想说的是,关于如同《小城春秋》之类强烈灌输价值观的小说文字,它们的立足点问题。他们喜欢马克思理论学说,而且认为能够实现那样一个光荣与梦想的时刻,他们宣扬无产阶级当家做主就会如何如何。问题是:即便是无产阶级真正地当家做主之后,他们会去领导谁?总不能再创造出一个比无产阶级还“无产”的阶级来!反推过去,就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不可能成为领导阶级去当家做主。

无根之树,空中楼阁的美妙画绢,曾经吞噬了多少良知热血?一代一代的青年才俊都在其中流连忘返……

悲哀的是那些只接受现成理论而不去推演的人,更加悲哀的是清醒了却发现满屋子都是装睡的人,大家都任由快乐的猪在哼唱颂扬着自己的幸福,在逆境里臆想自己的美好家园……

《小城春秋》看完了,作为众多小说中的一本,如果要我来推介它的特色的话,我想是: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,如何身处牢狱之中脱身求取自由,远比小说给予的精神更重要。也就是说,看完这部小说,也许就学会了“如何劫狱逃亡”。作者做梦也不会想到,我原来是这么想的。呵呵!

当然,我其实挺喜欢文章里一而再,再而三重复的一句话:要顶住,如果活比死难,就选难的给自己吧。

原文:小城春秋 / 空空般若

您可能也喜欢